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 > 专访清华大学在读博士温中良:艺术创作不能没有态度

专访清华大学在读博士温中良:艺术创作不能没有态度

2020-07-28 来源:  浏览:    关键词:艺术家温中良,书画家温中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接受专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接受专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接受专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接受专访


记者:进入清华大学当时是一种什么的情景?

温中良:我是18年考的清华大学的博士,清华跟别的不一样,需要提前考,而且要提供你的审核材料,主要是作品集,因为导师看重的是你的作品,因为这个缘分我在18年就顺利的进入了清华美院。在之前,我画的偏传统一些,但清华美院本身处在大都会,包容面和历史的广度都比较丰富宽阔,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视野的开阔。到清华以后我的眼光慢慢就从陕西看到全国的平台和环境,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变化,对于作品的认识,对中国画的理解,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有很多新的想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温中良在2018学院本色展览中获得提名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温中良在2018学院本色展览中获得提名奖

 

记者:进入清华大学以后,在学术视野上作品创作上有什么明显的改变?

温中良:以前我可能偏向传统一点,认为把传统学好了就可以,因为传统讲“外师造化”,多走走,多看看,“中得心源”,追求自己内心的素养,但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它有很多的方向和角度来看,比如说我会在当代性上、在水墨的语言上、图式上或者说来更多地表达我的审美诉求上做一些探求和转变,目前我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在北京也参加了一些展览和活动,包括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和四大院校的一些提名展,在展览中也获得提名奖,那就是对我新的探索的一种鼓励,其他类似这样的展览也有,那就表明我的一种态度,在原有的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和当代探索相结合;一方面传统的经典我们不能丢,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另外我们要往当代走,往新的方向走。往当代走不是往怪的方向走,而是对当代社会的态度,画画、做艺术不能没有态度,态度就是未来的一种观念,一种看法,一种希冀和希望,我对我未来的态度就在我的作品里面有所体现。

温中良在清华

温中良在清华

记者: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有什么更深刻的体会?

温中良: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益于创作,对思考的深度,文学的素养,尤其我们讲究诗画一体,对诗歌、文学的学习、书法等都益于国画的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都不应该疏忽我们的理论研究。尤其对我来说本身就是理论博士,要搞理论研究,同时还要搞自己的创作,这一点我更要身体力行,而且我认为对于理论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会非常有助于我们的创作,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创作走的更远,走的更深,它不但是一种画面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画外之音、韵画外之意的体现,而你的素养就通过这画外之意画外之韵体现出来,而这一点恰恰是纯粹练习技法的人所不能拥有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写生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温中良写生中

记者:西北山水画在图式表达和意象营造上有什么特点?

温中良:有两点我认为是必须存在的,一种是基于我们地域性的表现,西北的地貌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的黄土高原,我们戈壁滩大西北等等,它的地表资源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它对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审美上的,包括笔墨、构图、色彩都会受到影响,并且在作品里面会有所体现,那这一种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我就有影响。我在新疆和西藏边境跑了几年之后,作品里面的素材很多,我被西北风景里那种辽阔神秘的感受所深深触动,在作品里面就有所体现;还有种是理性的半抽象的,不去表现具体的地貌特征,气韵上的格局上的类似源于这个地方,但是在形式上是看不来的。这两种我认为都是一种可能性,也都是西北地域独特的景观资源对我的启发,而且深深的影响了我,就像我们的根在这里一样,这个根让我在新的环境里面生长出新的艺术符号和绘画语言和我们的审美诉求。

温中良作品《北山》纸本设色 2019

温中良作品《北山》纸本设色 2019

4.jpg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